而此处的天道, 指向的应该是自然规则, 并非宗法神明意义上的天道。
[22] 在梁启超看来,自由是为了增益团体公益的公德,而绝不是私人放肆的条目。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这都是正确的。
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在这里,作为公共道德的社会公德只是四个遵守的最后一项。将所谓逸民不事王侯者,岂不在此伦范围之外乎?夫人必备此三伦理之义务,然后人格乃成。的确,礼仪之邦所标示的正是一种社会的公共文明,所以,不是中国古代没有社会公德,而是没有近代社会公共生活所要求的公德和礼规。但梁启超以爱国的民族主义出发,把个人对群体的自觉义务看成公德的核心,这是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受压迫而欲自强的时代要求———救亡图存密切相关的。
[51] 可见,他认为梁启超所说的私德皆为奴隶国之私德,非自由国之私德,而他倡导的私德乃是自由国之私德。在这五爱中,爱祖国即是爱国,这是近代以来一直被首要强调的公民道德,如1902年梁启超的新民说。郭璞注:梏、梗、较、颋,皆正直也。
进入 方朝晖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道 易传 。其实正如《说文》、《尔雅》所揭示的,古人之所以讲一达谓之道,正是因为古人心目中的道路一词含义与今人有别。[26] ◇《国语·晉語七》观道逆者句,王引之案:道,犹顺也[27]。[23] 道导人行,实现通达,故《说文》云一达谓之道。
由正、理、通等义而来。《管子》、《老子》、《庄子》、《淮南子》等子书多从:《诸子集成》,全8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 宗福邦等:《故训汇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299-2302页(本文关于道的训义不少地方参考了此书)。
[8] ◇《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为政》道之以政道之以德及《子张》道之斯来,道皆以读为導为顺,古本亦多有写作導者。《易·履·九二》: 履道坦坦,幽人贞吉。[20] 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广韵·止韵》:理,文也(陈彭年,《钜宋广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170页)。
黄怀信称:‘道、‘导古今字,以今当作‘导。【提要】今人对道的理解,多受《易传》形而上者谓之道以及《道德经》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等的影响,强调其超越的、形而上的含义。道本作導的例子还有如: ◇《易·系辞上》道济天下句,陆德明《释文》引郑云:道,当作導。此外,道还有理、通等义。
孔《疏》以平易、无险难释《履》之道,贴近(直)道之原始义。《诗·谷风·大东》: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016页。本人拟从字源角度考证分析一下此字的本义。
[14]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第307-308页。由导人行引申出直、正两义。当所治对象非玉这等可见的器物、而为难以捉摸的人事,理(作为名词)遂上升指为抽象的道理或原理。《说文》称此字从辵、首,则首不仅是声符,亦与字义有关。最后,我们也可根据上述解释,将道的现代含义从来源上略加总结: (1) 道路。五 现代学者在理解道的本来含义时,往往比较多地受道路这一含义的影响,而忽略其引导之义。
所以本文提出,抓住导、理、通等关键字(皆可作动词),才可以比较好地理解在道的本来含义。[14]所谓正道,可引申为一切正确走法(后世引申为永恒不变的道理,有明显的价值判断色彩)。
[24] 通即顺,故道又有顺义。[4]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1998年,第35页。
以理释道,也与以正释道一样,容易由物理之道上升为人事、万事乃至宇宙之道,故古人有所谓 天地之道、天下之道、一阴一阳之道等等。《乐记》讲天理,至宋明蔚为大观,可见理也未必不可以上升为统领一切的东西。
《庄子·缮性》称:道者,理也。以通释道,也与以理释道有关,唯理顺方能通达,故李轨以通乎至理解之。[19]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不如小决使道,杜预注:道,通也[28] 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第八·小问〉,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84页。
[24] 李轨注:《法言》,第9页。本文作者倾向于认为,即使在诸子百家兴起之后,道的本来含义(非形而上的含义)也一直保持下来,并依然是我们理解古人思想的极重要依据。
若从上下文看,周之直道是针对楚共王滥杀无辜而发,亦指治国之正道。其实正如《说文》、《尔雅》所揭示的,古人之所以讲一达谓之道,正是因为古人心目中的道路一词含义与今人有别。
道本作導的例子还有如: ◇《易·系辞上》道济天下句,陆德明《释文》引郑云:道,当作導。即使后世作为一个重要思想范畴的道,其主要含义也是引导人们更好或正确地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生活。
◇《韩非子·定法》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句,王先慎《集解》:道,读为導。《易·履·九二》: 履道坦坦,幽人贞吉。〈王霸〉道王者之法道霸者之法及道亡国之法,杨倞注:道,皆与導同。《说文》称此字从辵、首,则首不仅是声符,亦与字义有关。
《荀子·正名》:道也者,治之经理也。所以本文提出,抓住导、理、通等关键字(皆可作动词),才可以比较好地理解在道的本来含义。
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016页。[19]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不如小决使道,杜预注:道,通也。
◇《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句,郑玄注:道,读曰導。◇《史记·五帝本纪》敬道日出,张守节《正义》:道,音導。
评论留言